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基金投資:「價格」不是第一位

1977年,彼得·林奇最初掌管麥哲倫基金時,以每股26美元的價格買進華納公司的股票。在當時,一些跟蹤分析華納公司股票行情的技術分析家一致認為林奇「買高了」。經過調查,林奇確認華納公司運行良好,於是選擇繼續持股待漲,而不理會買入價過高一說。不久,華納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,這時,林奇開始對股市行情分析專家的建議做出反應,認為38美元應該是超值的頂峰,於是將手中所持有的華納公司股票悉數拋出。

  然而,華納公司股票價格一路攀升,最後竟漲到了180美元以上。即使後來在股市暴跌中也維持了不錯的水平。對此,林奇懊悔不已,他開始不再盲目相信這些所謂的股價高了或是低了,而只堅信對企業基本面的分析判斷。

  這個經歷也許就是後來林奇得出的精闢論斷的實踐根據——某只股票比以前便宜不能成為買進的理由,同樣僅僅因為它比以前貴就賣掉也不是理性的方式。

  林奇的經驗之談不僅讓股票投資者奉為圭臬,而且同樣值得基金投資者認真借鑒。我們購買或贖回基金的理由都不應該是基金淨值漲了或是跌了。有的投資者常常把基金淨值定義為基金價格,判斷其「貴了」或「便宜」了,從而買其便宜賣其貴,如此投資基金,很有可能錯失「良基」,就算不會遭受重大損失,也很難取得較好收益。

  真正能成為購買和贖回一隻基金的理由應該是該基金基本面的好壞。所謂基金的基本面構成,包括基金的類型、投資策略和方向、所屬基金公司、基金經理管理水平等。我們平時挑選衣服也會看從多方面感受其質地,選基金同樣需要仔細考察它的幾個重要因素。其中,參考基金的過往業績,選擇具有長期穩定業績的基金也不失為擇基的一大方法。

  根據基金基本面來挑選適合自己個人情況的基金產品,構建適當的投資組合,在堅持長期投資的基礎上,做好基金的篩選工作是投資者獲得收益的一大前提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