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有兩篇關於車險的報道頗有意思,一則是某市的張先生因聽聞電話車險有一定的費率優惠,遂先後撥打了3家財險公司熱線進行詢價。詢價中,張先生按要求提供了自己的車型、駕駛證號、身份證號等信息。出人意料的是,當他經過比較,選定心儀的保險公司進行投保時,才發現自己的車輛交強險已被另一家咨詢過的財險公司鎖定。也就是說,張先生只能在這家財險公司投保交強險。當然他也可以要求撤單,但必須等到撤單一個工作日後方可再投保其他保險公司。為避免麻煩,張先生只好「順從」。
另一篇報道是關於一位姓余的女士,由於車險到期,本想在一家保險公司僅投保交強險,卻遭到拒絕,被要求搭售其他商業車險。據說,那個地區很多保險公司都將商業險與交強險捆綁銷售,不少車主被迫購買了自己不需要的商業險,因為沒有交強險,車輛將無法年審。
這兩篇報道內容雖然是發生在個別地區,是某些保險公司所為,但從中卻不難發現這種現象的典型性。
眾所周知,車險業務一直是財險公司競爭最激烈的焦點之一,爭搶客戶也早已是市場的尋常風景。但正常的競爭應該是通過有創意的促銷方式吸引客戶,重在「吸力」和「引力」,而不是以超出市場正常競爭範圍的手段去強行「鎖住」客戶。如此「走樣」的競爭招數,出現在市場化已經很長時間的車險市場上,不能不引人深思。
有一種落差的確不能視而不見,現在各家保險公司,為匹配車險市場的快速發展和日益龐大,從承保到理賠服務設施,再到網絡配置,無一不進入現代化。但遺憾的是,在市場競爭意識上,一些保險公司仍然停留在粗放的競爭階段,熱衷於用簡單的方式來開拓市場,諸如強行「鎖單」,捆綁銷售等。據瞭解,為爭搶業務,「強買強賣」的違規行為時有發生。比如隨著電話車險的普及,財險公司很容易通過報價得到客戶的個人信息。有的財險公司乾脆通過車險平台的交強險系統提前出單子,「迫使」客戶投保。這其實是一種短視行為。試想那位張先生雖然被某家保險公司成功「鎖住」,那位余女士也掏錢買了商業保險,但毋庸置疑的是,這些保險公司的形象都會在消費者心中大打折扣。從長遠看,得不償失。
汽車市場消費群體的快速上升,必然帶動車險市場同步擴大,買車險已漸成老百姓汽車消費的組成部分。那麼面對如此「潛」景的汽車保險市場,保險公司最要緊的功課應該是提高開拓市場的現代意識,靠實力爭得客戶,靠魅力留住客戶。這才是市場競爭的良策。 |